概述:
血竭是一種傳統的內外傷用藥,在歷代的《本草》 上多稱為“麒麟竭”藥名:血竭。別名:麒麟竭,渴留,海蠟,麒麟血,木血竭。漢語拼音:xue jie,英文名:Dragon’s Blood ,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aemonoropsdracoBl.血竭現廣泛運用于膏,丸,丹,散,片及霧劑等中成藥產品中,據統計,我國含血竭成分的藥劑多達60多種。血竭(古稱麒麟竭),這是一種血與火一樣鮮紅的珍貴藥材;明朝藥學家李時珍稱它為“活血圣藥”。
功能主治:
損傷筋骨,疼痛不忍。 2.下疳。 3.腹中血塊。 4.一切金瘡及腫毒潰爛不生肌肉。 5.產后敗血沖心,胸滿氣喘。 6.白虎風,走轉疼痛,兩膝熱腫。 7.鼻衄。 8.嵌甲疼痛。 9.瘰疬已破,膿水不止者。 10.痔漏疼痛不可忍。 11.一切不測惡瘡,年深不愈。 12.臁瘡不合。 13.祛瘀定痛,止血生肌。 14.用于跌打損傷,心腹瘀痛,外傷出血,瘡瘍不斂,有“活血之圣藥”的美譽(明.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卷34)。 15.血竭配乳香,活血生肌,又斂瘡,伸筋,故可用于惡瘡癰疽,久不收口,金瘡出血,創口不合等癥。 16.血竭配沒藥,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強,用于跌打損傷,淤血腫痛。
功能記載:
《新修本草》 主五臟邪氣,帶下,心痛,破積血,金瘡生肉。 《海藥本草》 主打傷折損,一切疼痛,補虛及血氣攪刺,內傷血聚,并宜酒服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 治一切惡瘡疥癬,久不合者,敷。此藥性急,卻引膿。 《唐本草》主五臟邪氣,帶下,心痛,破積血,金創生肉。
《綱目》:
散滯血諸痛,婦人血氣,小兒瘛瘲。 《本經逢原》:血竭,助陽藥中同乳香、沒藥用之者,取以調和血氣,而無留滯壅毒之患。 《本草經疏》:騏驎竭,甘主補,咸主消,散瘀血、生新血之要藥。故主破積血金瘡,止痛生肉,主五臟邪氣者,即邪熱氣也。帶下者,濕熱傷血分所致也。甘咸能涼血除熱,故悉主之。蘇恭主心腹卒痛,李珣以之治傷折打損,一切疼痛,血氣攪刺,內傷血聚者,誠為此耳。
《綱目》:
騏驎竭,木之脂液,如人之膏血,其味甘咸而走血,蓋手足厥陰藥也。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。河間劉氏云,血竭除血痛,為和血之圣藥是矣。乳香、沒藥,雖主血病,而兼入氣分,此則專于血分者也。 用法用量:研末,1-2g,或如丸劑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用。
儲存:
存放在陰涼干燥地區。受溫度影響,28℃為磚紅色,40℃為暗紅色。本品提取加工后通過液壓成磚方塊,規格為0.5KG/塊。隨著溫度升高,血竭素含量逐漸變低,因此貯存很重要。適于25℃左右 性味歸經:甘咸,平。
化學成分:
血竭含血竭素、血竭紅素、去甲基血竭素、去甲基血竭紅素及黃烷醇、查耳酮、樹脂酸等成分。